欢迎光临大学生就业网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园地

宋才发专访: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4-04-26 人气: 来源:


宋才发教授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中宏观察家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北京4月24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4月23日下午,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为了深入学习、深刻理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首任院长、中宏观察家宋才发教授24日就这个话题接受了本网的专访。

记者:宋教授您好。

4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地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请您就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主题,围绕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做一个深入地解读。

宋才发:好的。

我从如下七个方面进行解读,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除了用好传统耕地资源外,还要拓展利用森林、草原、江河湖海等资源,农林牧渔并举,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要统筹抓好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各类平台载体建设,集成政策、集合要素、集中服务,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着重提高区域内产业集聚发展能力,通过平台载体提档升级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在新阶段、新需求的变动趋势下,新要素引进能够发现原本不为人知的“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特色产业与文旅产业、康养产业等有机融合,融入地域文化、创意思维、个性体验等元素,通过现代生产加工方式及营销手段的综合助力,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亮点。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让全国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须发挥乡村文化现代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导作用,凸显乡村现代文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所起的目标指向、精神动力、思维工具、智力支持以及凝心聚力等文化功能。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推进乡村文化现代化,不仅能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也能为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必要的文化支撑,还能为农业强国建设培根铸魂。“美好生活需要”这个通俗而又影响巨大的话语,正在成为党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同时也将成为我国新时代发展的新战略。对美好生活需要应当予以深入的理解和把握,用新的观念指导和引导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活建设的指导和引导,最重要的是遵循和贯彻人的发展逻辑。只有不断提升人的素质、能力水平,才能达至美好生活的新境界。这就需要在充分认识和厘清“文化乡愁”与“文化乡建”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导乡村社会全面进步,赋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要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

习近平强调要“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推进重点行业设备更新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产品精深加工度。”“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 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强调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全要素生产率是指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或者说因更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的额外增长,通常表现为技术进步、体制改革和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的作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全要素生产率与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实施紧密关联的。创新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贡献度在提高,协调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因结构优化而具有持续性,绿色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契合了需求结构的转型,开放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来自全球资源配置程度的提高,共享发展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能够获得需求维度的支撑。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技术创新是大规模涌现的突破性创新,如果既有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无法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要求,就需要推动形成新的制度供给。制度结构不仅影响技术创新的方向和强度,而且决定资本和劳动等生产要素能否被有效配置到新的技术和产业领域,有效的制度供给至关重要。新发展阶段的主题就是高质量发展,这是区别于以前发展阶段最显著的标志;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判断。因而要在“十四五”规划实施期间,加快西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就要锚定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转化的关键环节,充分激发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主体的活力,包括通过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更多领导干部敢于担当作为;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与公平竞争法治保障,促使更多企业家成为创新型企业家;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支持更多科研人员开展原始性创新,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要扎实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指出,要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打通制约国内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和资源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有利于在新发展阶段、在世界新的动荡变革期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应对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市场是当今世界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拥有包含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和联合国产业分类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国民经济的产需两端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完善的市场体系可以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高效的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把生产和消费有机联系起来。《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将“健全现代市场和流通体系,促进产需有机衔接”,作为推动和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重点任务。现阶段以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需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政策要点:一是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促进资源有效配置;二是锚定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快建设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三是强化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产需衔接效率与安全。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沿线地区开发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分别于2017年、2021年和2023年三次视察广西,分别提出“向海之路”“向海发展”和“向海图强”。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广西要“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向海之路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指明方向,向海发展是广西破茧成蝶的根本出路,向海经济是广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向海图强已成为广西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向海图强既是广西的机遇和优势,也是广西和整个西南地区的责任和使命。西南地区需要完善沿边地区各类产业园区、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布局,推动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加主动服务对接区域重大战略,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深化与东中部、东北地区务实合作。

四、要切实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边疆地区稳定

习近平强调要“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我国边疆地区共有9省区140个陆地边境县(旗、市)和58个团场,国土总面积占我国总面积的64%,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边疆地区拥有长达2.28万公里的陆地边境线,并与14个国家相邻交界,海陆兼并,地理位置举足轻重。因而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从不同的角度指出,要加快边疆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和经济繁荣。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快速深化,边疆地区的开放开发也逐步加强。经过不断探索,边疆开放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边疆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与毗邻国家友好往来的重要平台、跨境合作的重要载体、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领头羊和排头兵。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实现边疆地区繁荣安全稳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这实质上是将边疆开放开发提上了新的战略高度,至此边疆地区开放开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并迈向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新时代新阶段要紧贴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要全面准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持续治理非法宗教活动。

五、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西部地区具有“老、少、边、穷”集于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而且决定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艰巨而复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显著特点,就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实质上回答了新时代民族工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其中最大的理论成果,就是阐明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代新阶段党和国家做好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随着各族人民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共同性和一致性会逐渐增多或得到加强;交融不是融合,而是包容特殊的一般、尊重多元的一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正确处理好“多元”之间的差异性和“一体”的共同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涉及到国家的制度保障、政策执行、主体协同、实践成效等诸多方面,需要建构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体制机制,以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绩效。在当下和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要从四个维度建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一是建构结构运行机制,二是建构主体协同机制,三是建构执行监督机制,四是建构功能导向机制。即是说通过建构包括顶层设计、国家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参与的结构运行机制,从“三位一体”角度确保三者之间的互动关联;通过建构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主体协同机制,协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元主体之间的关系,凝聚铸牢主体合力;通过建构执行与监督机制,提高党委和政府的组织领导能力,推动铸牢各要素与相关环节的有效衔接,起到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的作用;通过建构铸牢目标的功能导向机制,从“结构-功能”视角完善铸牢功能体系,发挥其社会引领和政策调适作用。

六、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的重要论断,并作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部署。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选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四次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要求认真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绿色发展是实现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要通过节本型新生产要素引进,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增加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着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意义,要以体制机制为保障,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加大地方立法力度,织密、扎牢生态保护制度网络,创新环境监管体制,建立起全链条、全方位和全环节的生态环保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政府规划、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和社会行动等多方面共同发力,合力推进;尤其要引导人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快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打好“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建设,深化重点区域、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节能降碳改造,有序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七、要稳步提升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新时代党和国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重点工作有序开展。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不仅是一场关乎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调整的经济变革,也是一次行为模式、消费模式的绿色革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稳步提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农业资源短缺、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绿色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有待解决,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还不稳定、增长不快。农村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待加强,当下尤其要加大补贴支持力度,促进农村住行消费升级。要提高农村居民数字素养,充分激活农村数字消费。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仅能为乡村建设提供文化支撑,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支持力度,建立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建设模式。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培育一批农业强县、工业大县、旅游名县,促进农民群众就近就业增收,因地制宜推进城镇化进程。要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扛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尤其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移风易俗,积极培育时代新风新貌;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扫黑除恶常态化,保持基层稳定、群众平安。(资料来源于中国新闻网、中宏网)